新加坡,一个世界上生存条件最险恶的国家之一。亚洲著名的三个袖珍小国:新加坡(面积728.6平方公里)、马尔代夫(298平方公里)和巴林(780平方公里)。不得不说,这三个国家面积很小,但过得都还不错。马尔代夫, ...
新加坡,一个世界上生存条件最险恶的国家之一。 亚洲著名的三个袖珍小国:新加坡(面积728.6平方公里)、马尔代夫(298平方公里)和巴林(780平方公里)。 不得不说,这三个国家面积很小,但过得都还不错。 马尔代夫,我们都知道,靠着印度洋的一汪清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,人均GDP6700多美元。 巴林,更是不得了,躺在全是石油的波斯湾里,人均GDP达到了4.89万美元。 马尔代夫和巴林算是老天爷赏饭吃,但是新加坡可就不一样了,面积只有728.6平方公里,甚至不如上海的崇明岛大,除了568万人口,一无资源、二没土地,自家战斗机都不敢起飞巡航,因为一起飞就冲出了国界,更要命的是连饮用水都要从马来西亚进口。而且新加坡被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包围,地缘环境更是恶劣到无以复加。 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,成为了亚洲四小龙,人均GDP达到5.98万美元,甚至超过了美国,实现了逆天改命,以弹丸之国纵横东南亚50多年屹立不倒,它是如何做到的呢? 独立,新加坡是被迫的:看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,位于世界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东端出口,马六甲海峡自古以来都是东西方交流最重要的通道,因此被大国一直觊觎。 1433年,郑和船队的身影从西洋消退,取而代之的是欧洲殖民者。 1487年,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船队沿着非洲海岸线一路南航,最终越过了“好望角”,抵达了印度洋,但是疲惫的船员不愿再继续前行,这让迪亚士不得不下令返航,最终错失了“发现”印度的机会。但是印度还是被达伽马“发现”了。 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并未停下脚步,为了彻底占有南洋的香料贸易,葡萄牙人准备把穆斯林商人全都排挤出去,将印度洋变成葡萄牙的内湖。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马六甲成为最重要的一环,早在1509年葡萄牙就抵达了马六甲,显然马六甲人不像印度人这么容易被殖民统治,所以葡萄牙人撤退了。 2年后的1511年7月1日,葡属印度第二任总督阿尔布克尔克率领一支由18艘舰船、12名葡萄牙士兵以及200多人仆从军,再次踏上征服马六甲的道路,这一次马六甲城沦陷了。 此时的新加坡还是马六甲王朝后裔柔佛王国的领土,成为渔民打渔的休憩场所,沦为欧洲殖民地还要等到300年以后。 1819年,英国东印度公司认为在苏门答腊岛的明古鲁殖民地太过偏僻,所以准备重新寻找一块风水宝地,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史丹福·莱佛士一眼就看上了马六甲海峡东端出口处的新加坡岛。 本着我看上就是我的原则,1819年1月29日,莱佛士同柔佛苏丹签署了不平等条约,准备自己开埠新加坡、建立贸易站。 尽管荷兰人也将马六甲海峡地区视为宝地,但是它将精力全部放在了巴达维亚身上,也就是现在的雅加达,毕竟这里土壤肥沃,人民容易压迫。 根据1824年《英荷条约》,英国放弃了苏门答腊岛上的殖民地,换取了荷兰的马六甲殖民地,这样新加坡在英国人看来就成了自己“合法殖民地”,所以几个月后就同柔佛苏丹签署了《克劳福德条约》,强行割占了新加坡及其附近10公里的岛屿,这让新加坡同马来半岛分道扬镳。 1906年,算得上是新加坡独立之前的高光时刻,1832年英国将由新加坡、槟榔屿和马六甲组成的海峡殖民地首府迁往新加坡,1900年将圣诞岛并入新加坡,1903年将科科斯群岛并入新加坡,1906年英国又将纳闽岛并入海峡殖民地管辖。假如按照这个版图独立,新加坡绝不至于落到今天这幅情景。 但是好景不长,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,殖民地独立是大势所趋,但对于新加坡,这个战略价值极高的殖民地,英国人还试图永久霸占。1946年,英国解散了海峡殖民地,马六甲和槟榔屿成了马来亚的一部分,纳闽并入了英属婆罗洲,新加坡升级成为直属英国管辖的皇家殖民地。 对于最后的科科斯群岛和圣诞岛依然没有逃过毒手,被划到了澳大利亚版图内。 带着580平方公里的土地,1963年,新加坡成了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。 李光耀有一颗大马来西亚的心,但是马来西亚却在1965年无情地将新加坡一脚踢开。 坏得不能再坏的生存条件:独立后的新加坡沮丧到了极点,因为新加坡想凭借580平方公里的土地活下去实在太难了。 为什么说新加坡生存条件难?要知道比新加坡小的国家可不是一个两个,0.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、2.08平方公里的摩纳哥,160平方公里的列支敦士登,21平方公里的瑙鲁……580平方公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大国了。 其一、除了空气能自给,其他都要进口。人类生存需要粮食、需要水源,恰恰这两样都是新加坡所缺少的,因为国土面积小,可作为农业用地的面积不足1%,根本无法满足500多万新加坡人的食物需求。而尽管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,但是新加坡却是没有大江大河,超过50%的水源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。至于其他各种矿产资源,更是奇缺,新加坡人不得不自嘲:除了空气能自给,其他都要进口,随时都有可能没饭吃。 其二、经济结构差。新加坡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,1819年英国开埠之后依托转口贸易发展迅速,被英国视为远东最重要的商业贸易基地。1959年,新加坡自治后,新加坡一直走的都是外向型经济,极度依赖外贸驱动,尽管新加坡试图调整经济结构,大力发展石油化工、服务业、高新技术产业,试图将新加坡打造成为知识主导型工业中心,但是转口贸易是新加坡的基石。由于依赖外贸,所以在20世纪60至80年代,世界经济高速发展,新加坡同样以9%的高速发展20多年,但是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增速放缓,新加坡陷入了独立之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,经济增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。 其三、政治环境恶劣。新加坡被印尼和马来西亚完全包围,这两个国家是什么货色全世界都知道。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华人为主体的国家,1965年,马来西亚国会以126:0的投票将新加坡踢出了联邦,印度尼西亚更不用说了,多次爆发反华骚乱。面对这两个国家,新加坡始终生活在恐惧之中。同时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,这条海峡对域外诸国,如中、美、日、韩、印等国都有利益诉求,这使得作为袖珍小国的新加坡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。 最后、新加坡是一个缺乏凝聚力的国家。同美国一样,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,尽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,但是由于1949年以后,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,为了避免“嫌疑”,新加坡刻意淡化甚至是消除中国的影子。所以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,英语是行政语言。一个不说汉语的华人自然不能视为“汉人”,他们还能算是一个民族吗?不,他们是一个混合物,长着一副华人的面孔,内心却是西方人,这样的新加坡人能团结到一起? 怎么才能在夹缝中生存?这是新加坡人需要考虑的问题。 新加坡出了个李光耀:新加坡能有今日的成绩,李光耀功不可没。 祖籍广东梅州的李光耀自幼在新加坡长大,接受着西式教育,同新加坡传统华人有很大不同。早在几十年前,李光耀就明白了什么叫“人设”,不管到哪个国家访问,即便是出访中国,他都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,就算你跟他说中文,他也会说“English,please”(请讲英语),在文件上的签名也是“lee kuan yew”,而非“李光耀”。 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李光耀对于英国的“欧洲平衡手,世界搅屎棍”的手法一清二楚,所以为了新加坡的生存,他实行“平衡”战略。 二战后,英国国力渐衰,1964年工党上台组阁,面对国库空空的情况,为了保证英女王的吃饭问题,决定收缩国防开支,从海外来了一场大撤退,即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,1971年英军从新加坡等地撤军。 英国在新加坡的驻军不仅是新加坡安全保证的基石,还是促进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,撤军后立马有超过20%的人失业。与经济相比,新加坡政府更是为自己的独立与安全担忧。 不过新加坡的担忧并没有持续太久,因为走了英国人来了美国人。 冷战后,美苏争霸的一个重要交手场地就是东南亚,美国竭力阻止苏联势力南下,新加坡在马六甲海峡中占据重要角色自然不能放过。 尽管李光耀很看不起美国,认为它完全是一副暴发户的嘴脸,但是面对要命还是要脸的时候,李光耀还是选择了前者。 面对新加坡抛过来的眉眼,美国心领神会,表示马上就来临幸你。 为了表示对美国的忠心,新加坡同美国的通房丫鬟日本,也达成了一致,表示一定要竭尽全力侍奉好美帝,这样你来我往,新加坡和日本也成为了亲密贸易伙伴。 1960年代,美国由于在越南的失利,国内陷入经济、政治、金融危机,所以尼克松提出了“收缩战线、越南战争越南化、用亚洲人打亚洲人”的尼克松主义。面对美国的战略收缩,东南亚各国表示欢迎,因为这是“摆脱美国”的好机会,但是新加坡却说美国走了也不一定就和平,因为美国走了还有苏联。为了留住美国,新加坡向美国开放了国内的军事设施,1968年美国将新加坡作为第七舰队的装修港;1978年获准使用新加坡丁加空军基地和三巴旺军港;2003年美国开打伊拉克战争,新加坡向美军开放领空。 但你以为新加坡一面倒地靠上了美国?日后的事实证明一个道理,把命交给美国,结果只能是没命。为了不让美国一家独大,1966年,新、苏两国就签署了贸易协定,此后两国贸易往来密切,1972年,苏联船舶允许使用新加坡岌也港和其他船舶设备进行检修。 对于新加坡这种两面讨好的行为,美国虽然内心不快但也不愿撕破脸皮。 归纳起来新加坡就是利用美国牵制马来西亚和印尼,利用苏联抵消美国力量,避免马六甲海峡成为“东方的巴拿马运河”,避免自己沦为附庸。 而当苏联支持越南称霸东南亚,苏联自己则入侵阿富汗的时候,李光耀又在担心苏联的魔爪,所以发展同中国的关系。1976年李光耀首次访华,78年,邓公为了对越反击战的战前准备,访问了新加坡。尽管直到1990年两国才建交,但是来往一直很密切,尤其是苏联解体,中国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飞速发展的时候,新加坡再次转向中国,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讲华语运动。 冷战之后,新加坡虽然把身体献给了美国,但是同周边任何一方都若即若离,没有彻底站队。 自古以来都说小国无外交,只能讨好大国,充当马前卒,用西方人的话说“这些国家如此弱小,缺乏军事实力,以致根本不配称作国家。” 新加坡是个小国,但真的不是个弱国,军队虽小,但却是个“毒虾”。 什么叫“毒虾”?李光耀认为就算是个弹丸小国,也要做一个带有剧毒的小虾米,想吃掉自己那么对方也会中毒身亡。 新加坡高速发展的经济,为新加坡提供了充足的军费保证,在李光耀看来:“没有强大的经济,就没有强大的国防。没有强大的国防,新加坡就会受制于邻国,或者变成一个附庸国家。” 为了能让对手“中剧毒”,新加坡500多万的人口,维持了7万人的现役部队,30万人的预备役,举国“执干戈以卫社稷”,每年军费开支超过100亿美元。这是什么概念?3000多万人的马来西亚,现役部队约13万人,军费预算38亿美元。2.68亿人口的印度尼西亚,36.6万人的现役部队,只安排了92亿美元的军费。不差钱的新加坡可以购买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,周边的两国谁想咬新加坡一口,肯定是满口扎刺。 没有根基的平衡:英国一直以来都在欧洲执行“大陆平衡”战略,但这种平衡是以英国的自身实力为基础的,英国的实力不属于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,所以“平衡”才能有效。 新加坡的平衡,让人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“合纵连横”,六国连横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。 新加坡在国际社会的纵横捭阖,更多的是因为其特殊的国情和地缘政治,敌人可以被新加坡连续击败而不倒,但自己只要击败一次就是灭顶之灾。 李光耀对新加坡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,带领了新加坡人创造了一个“热带奇迹”,728平方公里创造出来的GDP,竟然超过了33万平方公里的马来西亚。但是李光耀执政之初压制中文,断送了中文教育在新加坡的发展,1980年更是基于“英语至上”“政治第一”的原则将新加坡唯一一所中文大学——南洋大学关闭,中文在新加坡彻底断送。这让新加坡人成为了一个“外黄内白”的香蕉人,失去了成为东南亚华人文化中心的机会。 更重要的是立国50余年,新加坡越来越靠“美”,这让中国不得不开发巴基斯坦瓜达尔港、缅甸皎漂港、马来西亚皇京港,一旦全部完工,对新加坡无疑是一记重创。 对于新加坡的自身安全,其本质并不是自身所能决定的,就好比以色列,光靠自身的实力根本无法立足中东,第一次中东战争就差点被灭国,“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”,“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”,结果美国就给了它4周的停火时间以及大量的武器装备,最终才得以实现逆转。而新加坡亦然。 来自:秦汉号 |
1
1609次围观小坡通
2
1617次围观小坡通
3
1236次围观小坡通
4
1199次围观小坡通